历史
笔趣阁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世争锋 > 第1218章 【不留情面】

第1218章 【不留情面】(1 / 4)

,最快更新大世争锋最新章节!

在去杭州的路上,叶景葵旁敲侧击地试探了几次张謇的态度,很模糊,大生纱厂现在缺少的是资金,而在两年前,大生纱厂是绝对不会缺少资金的,甚至钱多到让张謇都不知道怎么用,可那是大生纱厂最辉煌的时候,工厂生产出来的棉布,装上船之前就能拿到货款,大生纱厂根本就不会求人,反而到处都是求上门的商人。【ㄨ】

可现在,听到大生纱厂要坚持不下去了,连采购棉花的钱都筹备不出来,二厂已经停工,一厂要是没有原料的话,最多两个月,也将面临停工的威胁。这时候,如果张謇再想要一笔度过难关的贷款,恐怕谁也不会贷款给他。

一来,数目肯定不小,想要盘活这家民国最大的纱厂,没有几百万是绝对没希望的。在纺织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任何一家银行都对纺织业的前景堪忧。

日本的纺织业同样也面临民国一样的问题,棉花减产,而且日本的棉花大部分从民国收购,其中不少工厂也在民国开工。这导致民国纺织业的原料供应越来越难。

就算是想要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不懂农业的人会认为,只要将棉花的播种面积增加,棉花就丰收了。这些人绝对是理论家,嘴炮无敌的家伙。在后世的棉花栽种过程中,一百公斤的棉花通常需要化肥50公斤才能保证丰收。而在民国时期,哪里买得到化肥?只能用最肥沃的土地,甚至粮食产量最高的圩田来种植。而且棉花的种植过程中,每年都需要换地,也就是说当年种植棉花的田地,第二年就不能种了。会减产。如果连续三年栽种,就不是减产的问题了,而是绝收。在棉花栽种面积比较大省份。都是长江流域的粮食主产区,比如说江苏、湖北和湖南。

关键是。在没有化肥的时代,粮食亩产量也并不高,而民国的人口已经快达到四亿五千万。

这个人口基数是对土地的压力非常巨大的,民国前十年的几次大旱灾,最严重的饿死百万人。

好在棉花的种植可以在小麦收割之后补种,可以一定程度的弥补这种经济作物的娇贵。

在短期内,民国的棉花产量想要快速的增长,也不是很现实的。至少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用来培育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业种植的辅导。张謇在创办纱厂之前,就在南通和崇明大量的开荒种植棉花,知道其中的不容易。

所以,大生纱厂就算是获得了贷款,在当年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原料用于生产,获利就更无从谈起了。

不同于申新纱厂,这家纱厂已经将棉花收购,纺纱生产,织布。然后销售渠道都完全理通。只要不是经营上和生产上的意外就能够牢牢地占据民国棉布生产第一大厂的宝座。

至于聂云台,张謇深知聂云台的工厂的实力比他的大生纱厂要差一个级别。【ㄨ】

外界传地沸沸扬扬的聂云台搭上了王学谦,民国将出现第二家具备统治实力的‘大生纱厂’。这种说法张謇是不相信的,也不愿意去相信,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那个状元办实业的华夏第一人,他的功绩是不会因为一点风言风语的谣言而变得一文不值。

在杭州等了一天,张謇要说没有怒火,那是假的,他这辈子最憋屈的年纪是当年考举人,从少年郎直接熬到了中年人。这个过程简直能把人给逼疯。

可自从中举之后,他在科场可谓顺风顺水。在会试和殿试时候,更是受到翁同龢的青睐。翁同龢是什么人?两代帝师。军机大臣,帝党的领袖人物。实际上,他是光绪发动‘戊戌变法’的中流砥柱。就算是变法失败了,像翁同龢这样的大人物是不会和戊戌六君子那样,在菜市口被斩首的。最多也就是告老还乡,死了,朝廷还要派遣钦差大臣表彰翁同龢的功绩,修牌坊。

搭上了翁同龢的这艘大船,张謇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硬是让翁同龢运作成了状元。之后又开办了大生纱厂,并长期在燕京内阁担任总长等高官,还是全国总商会十多年的会长,身份地位已经可以忽视地方官员的地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红楼之平凡的人 穿越之权御天下 星辰指挥官 年少的欢喜,都是你 长歌梦佳期 穿书后我和大佬撒狗粮 穿越三国之铁蹄出征 逆天凤女之反派夫人驾到 说好的只修仙不谈恋爱呢 抢救大宋朝